当前位置:科学研究>>研究成果

2021-2023实验室研究成果总体概述

作者:广西口腔颌面修复与重建研究重点实验室  来源:广西口腔颌面修复与重建研究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4-02-19

2021-2023年期间,本实验室围绕颅颌面畸形与缺损修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牙颌面部硬组织材料与组织工程学研究、干细胞在口腔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基础研究三个核心研究方向,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强化目标导向,支持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鼓励学科交叉,集中力量攻坚重大科研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1. 科研成果产出质量和数量大幅提高,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实验室成员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168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98篇(中科院分区一区18篇),中文论文70篇(北大核心30篇),论文涵盖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并涉及多个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出版著作5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2个;获专利获授权25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为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与制定国内外专家共识指南5项,提升了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2. 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助力国内口腔医疗领域经济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实验室不仅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还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成功开发了多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与多家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目前实现成果转化7项,共获转化金额43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依托实验室的资源和平台优势,推动我院学科建设、附属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实验室建设的高质量产出,我院口腔医学入选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A类建设项目,学科于2023年获批新设口腔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士学位教育和博士后科研人员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口腔类别)中, 附属口腔医院连续三年稳定居于全国前六名,其中CMI值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2名,等级A级,稳步迈入国内一流口腔专科医院行列。

4. 聚焦特色优势研究方向,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各研究方向高水平成果产出

(1)方向一:颅颌面畸形与缺损修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该方向聚焦颅颌面畸形与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重点突破“牵张成骨”生物学机制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技术难点,首次发现牵张成骨“返祖现象”的有力证据;在新技术新器械的创新研究中获得国家医疗器械III类注册证,实现该领域科研成果转化零突破。

在基础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蛋白质谱分析,发现miR-205、miR-301a、lncRNA MSTRG.532277.1、mRNA FBXL14、THBS1等差异基因和蛋白在牵张成骨的成骨过程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且其通过靶向调控NOTCH2、PI3K/AKT、TGF-β、Wnt等信号通路促进牵张间隙中内皮祖细胞的成血管功能,从而调控骨再生和重建。进一步研究发现牵张成骨特有的细胞群中存在TFAP2A,SNAI2,SOX9,DLX5,MYC等神经嵴干细胞相关标志物,表明持续缓慢的牵张刺激可促使PRRX1+MSCs获得了胚胎发育时期神经嵴干细胞的某些特性,出现“返祖现象”,从而获得快速成骨能力。这些发现为缩短牵张成骨的治疗周期、治疗严重颅颌面发育不足畸形和骨缺损修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口腔国际顶刊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研究水平属全国同领域领先地位。在临床研究中,团队专注正颌手术混合现实可视化导航平台的研发、混合现实全息影像术中导航的应用以及基于RP技术与数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个体化颌骨牵引器研制与临床应用研究,旨在生产出适合国人颅颌解剖结构的内置式颌骨牵引装置,实现颅颌面畸形的精准化治疗。目前,已获专利12项,计算机软著权2项,其中2项专利已完成成果转化,并获得国家医疗器械III类注册证。

该方向2021-2023年期间共承担项目24项(国基9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共发表论文51篇,其中SCI论文33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期刊3篇,二区11篇;参与制定全国专家共识1项,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专利12项,并获得国家医疗器械III类注册证,标志性成果为完成成果转化2项,实现了该领域科研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2)方向二:牙颌面部硬组织材料与组织工程学研究

该方向聚焦牙颌面部硬组织缺损修复研究热点,着眼颌面部硬组织缺损发生机制,揭示神经递质多巴胺通过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极化调控炎症反应的机制,阐明糖尿病状态下炎细胞与骨形成细胞相互作用及其缓解牙周骨丧失的机制;并揭示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在分子病理学、生物学方面的差异,为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牙周炎导致的骨缺损提供新思路。同时,针对颌面部缺损,合成了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复合物,有效修复牙槽骨缺损、提高骨密度并保存剩余牙槽嵴骨量;并揭示了磷酸钙骨水泥降解微环境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以及在弱酸性富钙磷离子环境下单核细胞来源外泌体的miRNA表达变化及其靶细胞效应,为探索基于该材料促进骨缺损修复与精准治疗策略开辟了新方向。在口腔药物缓释装置研究方面,成功构建融合肽自组装智能化递送系统,延长多肽药物半衰期并揭示其监测机制,还成功构建pH响应无载体多药物递送系统,实现联合治疗。研究团队在伴系统性疾病骨缺损修复方面,揭示了糖尿病状态调控牙槽骨缺损部位巨噬细胞极化的关键信号通路,并发掘改善糖尿病状态颌骨炎症反应及牙槽骨再生的广西特色天然药物。

该方向2021-2023年期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国基5项、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论文20篇,中科院一区6篇;参编出版学术著作4部,获授专利2项;标志性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3)方向三:干细胞在口腔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基础研究

该方向聚焦干细胞在牙及牙周支持组织修复与再生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针对无髓年轻恒牙牙根继续发育、再生性牙髓治疗新生组织存在广泛和快速矿化的难题,团队发现细胞因子SDF-1和在轻度炎症状态下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改善牙髓新生组织的组织学结构,延缓新生组织的矿化,并在临床上采用再生性牙髓治疗成功促进无髓年轻恒牙牙根继续发育;学科带头人作为专家组成员参编中国牙髓病学专家《再生性牙髓治疗专家共识》。在骨质疏松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牙槽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方面,发现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KIP-1) 具有负调控成骨的作用, CKIP-1下调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缺损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团队研发了新型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聚酰胺胺/无定形磷酸钙(PAMAM-COOH/ACP)纳米复合体,该材料具有良好的仿生内矿化胶原纤维的能力,可成功诱导胶原纤维的内、外矿化,使脱矿牙本质再矿化,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该方向2021-2023年期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国基13项、省部级项目12项),共发表文章63篇,其中SCI论文35篇,中科院一区4篇,中科院二区7篇;获授权专利12项;参编全国本科统编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参与制定专家共识2项。


[关闭] [打印]
相关附件:
上一篇:实验室固定人员专利申请、获授权情况 下一篇:实验室固定成员出版论著情况